5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南泉教授在青岛校区振声院做了题为“中苏(俄罗斯)经贸关系70年”的讲座,该讲座由网赌软件排行榜前十名主办,由网赌软件排行榜前十名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主任、网赌软件排行榜前十名马风书教授主持。讲座吸引许多相关专业师生前来。
陆南泉教授由介绍此次讲座选题原因开始,他认为中苏(俄罗斯)建交70年,俄罗斯无论从国际舞台中的地位看,还是地缘政治看,对中国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当今时代经贸关系又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回顾中国同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的经贸关系发展是必要的。陆南泉教授认为,中苏(俄)关系经过70年曲折发展,内容广博,因此此次讲座将轻历史进程描述,结合相关解密材料,着重进行分析以及观点的表达。
陆南泉教授首先回顾了中苏经贸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速发展“蜜月期”的前十年。在此期间中苏结成同盟,苏联为中国提供大量援助援助,并开展了包括派遣7000多名苏联专家赴华帮助中国经济建设、签订科技合作议定书、引进苏联机器设备、开辟新航线等在内的其他经济合作。陆教授认为此时期中苏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的原因是此时两国意识形态一致,且结成同盟关系,在经历了苏共二十大之后,无论赫鲁晓夫本人还是苏联共产党都需要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此时两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也有经贸合作的客观基础。除此之外赫鲁晓夫个人执政初期对中国友好态度及积极支持也是促进经贸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联于1961年撤回专家,停止合作项目,至1970年,两国贸易近于停滞。陆教授认为原因在于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由两党扩展至两国,使得经贸联系最终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及至80年代,两国经贸关系恢复,此间经贸关系有发展快、政府到民间、形式多样、地方贸易发展迅速的特点。这同两国政治外交关系正常化分不开,期间两国国内分别开展了改革运动,双方在经贸关系领域注重避免意识形态化,避免受两党关系的影响,推动两国关系经济化,促进两国经济发展。此时两国经济互补性增强也推动了经贸合作的发展。
回顾总结中苏1949-1990 的经贸关系,陆教授指出,此间两国经贸关系直接受政治关系影响,且经贸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许多新发展,此时在世界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之两国政治经济体制重大变革,两国现实与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的经贸关系仍同政治关系相联系。
1992年1993年,中俄贸易总额近77亿美元,这与两国政治正常化分不开,同时正值中国农业与轻工业获得较快发展,而俄罗斯经济困难缺乏供应的时期,进行贸易不可避免。由于两国皆缺少外汇,因此贸易更多以易货贸易形式发生。此时期地方边境贸易也获得发展。但是此时期中俄贸易不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且俄罗斯市场未有其他国家进入,中国产品,特别是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大量进入俄罗斯市场,因此这一时期的中俄贸易特点也被一些学者总结为“破坏性开放”。
1994-1999,中俄贸易再次停滞不前,这跟双方贸易条件的变化,经济结构同贸易结构不匹配分不开;同时西方国家开始推进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俄罗斯对中国贸易产品进行限制,中国对当时国内经济发展过热进行宏观调控。而一些非经济贸易的因素,比如媒体舆论渲染“中国威胁论”等对中俄经贸关系也有一定影响。
2000至今,中俄贸易稳定较快发展,于2018年超过1000亿美元。陆教授指出,这并非突发,而是中俄经贸渐进式发展的结果。这跟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卢布汇率提高,地方边境贸易发展分不开。同时中俄在经贸、科技、军工方面也开展了较多合作。陆教授认为中俄两国经贸关系要想进一步发展,两国互信程度仍需提高,“一带一路”平台的作用仍需挖掘。
最后陆教授总结说,此时中俄关系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俄关系不能搞坏,但是经济关系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报告完成后,同学们就讲座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陆教授一一回答,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讲座结束。
主讲人信息
陆南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人。
1960年莫斯科财政学院(现俄罗斯联邦财政大学)研究生毕业同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央联络部执教和从事苏联问题研究。1981年起在中同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曾先后任经济研究室、俄罗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清华大学、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等校客座教授。
文:李晓阳
图:彭欢
编辑:彭欢
责编:桑伟林